安贞记忆·1989—2012 | 医疗空间的不断改善

13.jpg

拼搏奋进实现

跨越式发展

(1989—2012年)

 

第七篇

医疗空间的不断改善


1986年3月1日,医院给北京市卫生局上报了一份关于申请新建门诊楼的报告。报告里提到:“北京安贞医院是于1984年在原结核病医院旧址,改建为以心肺血管为重点的综合性医院。心肺研究中心设有14个研究室,医院设有500多张病床、28个医疗及医疗辅助科室和1个护士班。医院改建两年来,门诊、住院患者逐步增多。原结核病院因系专科医院,无门、急诊设施,1983年、1984年改建前后临时修建了700余平方米轻体材料房屋,作为门、急诊用房。这种房子质量差,冬冷夏热,不少患者提出意见,由于新增十几个科室多为一科一间房,工作无法展开,医疗质量难以保证,科研用房也十分拥挤,有的研究室设在原来厕所改建的房间内,原无图书馆,科技人员看书、查阅资料都很困难,更无教学用房。

“为此,请国家计委支持修建门诊楼,根据实际需要,门、急诊及必需的医疗辅助用房需5000平方米,科研、教学用房需3000平方米,两项合计8000平方米。

“为尽早使医院配套,以适应患者需要,建议今年设计,1987年开工,是否可行请审批。”

1989年,安贞人盼望已久的亚运会配套建设项目门诊楼(面积为11000m2)落成,门诊从简易“大棚”搬到了门诊楼里,结束简易“大棚”历史,设计可接诊1500人/d。

62.jpg

1989年门急诊楼投入使用,结束简易大棚门诊的历史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北京安贞医院不断增加的品牌影响力,旧有的急诊楼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服务,1999年的心肺血管医疗抢救中心楼(建筑面积2400m2)扩建并投入使用。

63.jpg

1999年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抢救中心楼急诊楼启用(老门诊楼的左侧)

2003年10月,心外大楼(建筑面积35118m2)投入使用。据《健康报》2004年2月6日的一篇报道:“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综合大楼分为地上11层、地下2层,在总体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汲取了国内外大型现代化医院的最先进的经验与设计技术。大楼内采用科学化多通道的布局和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有20间百、千、万级洁净度高且先进设备的手术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5张配备性能精良的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多功能高档抢救设备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心脏外科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据《健康报》在2004年4月1日一篇名为走进“超级ICU”的报道中这样描述:“走进北京安贞医院心外大楼的ICU病房,湖蓝的地面,嫩绿的墙壁,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清爽。医护人员在专门的房间内更换工作衣和拖鞋后才能进入病房,尽可能地保持病房内的无菌程度,同时,专门的垃圾通道使护士不出病区就可以将垃圾处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在多达40张ICU病床中,空气净化程度达到10万级,并拥有1间国内为数不多的100万级空气净化装置的手术室。这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环境的保障。

“据心外科ICU副主任贾士杰教授介绍,ICU是医院一个特殊开放式科室,它与各科都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可以调动全院各科最高水平医生和最现代化诊疗手段,针对患者特点协调各科治疗。平等协作的兄弟关系,使ICU成为各科室携手在与‘死神’对抗的‘战场’上搭建起的‘生命之岛’。

“在这里,除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基本监护治疗设备外,有效替代支持呼吸功能的‘体外膜肺机’;支持内环境平衡的腹膜透析机和血液透析机、支持心脏的除颤和起搏机、支持胃肠外营养技术的超净工作台、支持脑功能监测和保护技术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结合医院装备的新型磁共振仪、螺旋CT、数字减影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全自动凝血测定仪、流氏细胞仪等整套现代化高效诊断技术体系,为打造‘起死回生的奇迹’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专门设立了8张儿童ICU病床。据护士长刘淑媛介绍,他们收治的患者最小的只有5天。由于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孩子不能表述病情,所以ICU的护理工作比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及时更新有关技术、设备的知识,迅速准确地观察、判断和处置,安贞医院ICU优良的服务得到了病患的认同。”

64.jpg

2003年现代化心外大楼峻工并投入使用

2007年7月,科研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新科研楼坐落于医院东门,建筑面积为2500m2。大部分重点研究室和实验研究中心搬入,并配置了具有国家级标准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为在更高起点上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条件和平台。

65.jpg

2007年新科研楼启用

随着北京安贞医院优势专业的迅猛发展,知名度随着美誉度接踵而至,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仅2010年门急诊量超过110多万人次,是建院初期的23倍。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门急诊楼设计门诊量为每日1500人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广大门急诊患者就医需求。

巧合的是,老门急诊楼的建设是与当年亚运会的举办息息相关,新门急诊综合楼的建设又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英恺老院长当初选中的这片位居北京东北三环的院址,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佳医疗中心的位置。医院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安贞医院与这两次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都有了特殊的缘分,也因此有了更多发展机遇,成为医院发展的“天时、地利”。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局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安贞医院新门诊综合大楼于2007年3月16日在该院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安贞医院地理位置与2008年奥运会相毗邻,是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定点医院之一。按照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安贞医院将承担奥运会媒体村5000多名记者和英东游泳馆比赛场馆的医疗保障任务及负责选派专家参与奥运会兴奋剂检测任务。

“随着北京安贞医院优势专业的迅猛发展,人才资源雄厚,国内外知名度的提高,全国各地及北京市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仅2006年门诊量近100万,是建院初期的16.07倍。

“由于门急诊量急剧增加,现有的门诊楼常年超负荷使用,加之规模和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广大门急诊患者的就医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该院优势学科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含量,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不断满足北京市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该院亟待扩大规模,建设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新门诊大楼。在上级领导多方多次论证、考察审定,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正式批准北京安贞医院建设一座新型门诊大楼。”

2011年6月,这座多功能、智能化设施门急诊综合大楼(建筑面积5.8万m2)竣工并投入使用,接诊能力可达1万人次/d,比原来的接诊能力增加了5倍。大楼内舒适的候诊区,先进的电子叫号系统,简洁的滚动式导引系统;科室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化,关联科室设在同一层楼,设有挂号、收费窗口,减少患者往返找寻;多功能(杂交)手术室及远程传输系统等,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为百姓带来了实惠。这座新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5.8万m2,地上13层,4.2万m2,地下3层,1.6万m2,是当时市属大医院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栋门诊楼。

新门诊综合楼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医院面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66.jpg

2011年多功能、智能化的门急诊综合大楼启用

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