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记忆·1984—1989 | 北京安贞医院正式成立

来源:宣传中心
浏览次数:

13.jpg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

(1984—1989年)

第二篇

北京安贞医院正式成立

1984年春,北京结核病院迁往西郊,所遗楼房、园地、设备及部分工作人员改组成以心血管疾病为重点的综合医院,即北京安贞医院,并与心肺血管中心结成一个医疗科研联合体。这一重大改革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调整任务十分繁重,诸如科室设置、干部安排、医疗科研条件,以及生活管理等。时任党委书记王登弟回忆:“医院改建过程中,原结核病院的护士、工人、行政人员都好安排,但老专家该怎么办?想到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贝’,于是,我和吴英恺老院长一起跑到西山结核病院,反复交涉为老专家们安排工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来自多方的各类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齐心协力,经过1984—1985年不到两年时间,这个中心和医院都初步建成了。”

1984年4月14日,原北京结核病院全部院舍、设备、园地及大部分人员与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联合组成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综合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宣布正式成立,吴英恺被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任命为首任院长;同年11月20日,经北京市卫生局党组批准,中共北京安贞医院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与北京安贞医院为一个党委,王登弟任第一任党委书记。

建院时,吴英恺以他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和个人魅力,从一开始就把北京安贞医院的发展目标准确定位在高水平上,确定了北京安贞医院的定位和发展走势,即以治疗心肺血管作为北京安贞医院主攻方向和目标。他亲自带领十几位跟随他多年的心血管著名专家、原北京结核病院留下来的医务人员及从四面八方调来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八路大军”汇集安贞,建科创业。

建院之初,吴英恺提出“医务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患者和家属必须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患共建社会主义文明医院”的号召,并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为医院工作的宗旨。规定内、外、妇、儿各科门诊24小时开放,科室主任定期出门诊。为了接待重大手术患者的家属,组建社会服务部。

下面是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安贞医院1984年工作总结,透过这份当年的总结,更是可以看到当年安贞人创业之艰辛以及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39.jpg

40.jpg

41.jpg

北京安贞医院1984年工作总结

(一)组成北京安贞医院

按照北京城建规划,原北京结核病院于1984年4月14日正式改组为北京安贞医院,与1983年7月迁来的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结合为一个医疗研究联合体。在一个党委一个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到今年年底已初步完成了这个中心和医院机构的调整改革。到年底原有结核患者均已出院或转院,十个病房均已按新的任务分别组成心内科、普内干部科、胸内科、小儿心内外科、激光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透析科、妇科、普外科、血管内外科、心胸外科(东西两组)及急诊复苏各科,共开设430床。另有心脏外科术后监护室8床。

1984年新建科室计有康复科、血管内外科、普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急诊复苏科、透析科、心导组室、超声心动图室、腹部超声室、心脏外科监护病室,地段保健组改为人群防治科,新建了社会服务部。

42.jpg

建院早期社会服务部同志向病人进行医疗保健宣教

医院全年住院1846人,出院1872人,床位平均使用率为69.4%(这是由于一些新建科室和结核患者出转院期间使用率低)下半年早期调整的病房,其床位住院使用率均达90%以上。

全年手术570例,其中体外循环心内手术196例,术后死亡17人。平均手术死亡率为3%,体外循环术后死亡14人,死亡率为7%。

新建门诊轻体房共计33间。9月开始使用,11月将原旧门诊改修成立急诊复苏科。由于医院周围修路交通不便,以及本院科室调整,有的到年底刚开始工作,故今年门诊人数较少,全年门诊共计27 195人次。到12月底门诊计有16科均已开诊,急诊复苏科并开始向本院所管地段心脏急诊派急救车。

(二)确定北京心肺血管中心和安贞医院的方向任务体制,任命了科室领导人员

根据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的决定,北京心肺血管中心定为市属独立科研单位,以心肺血管病的专科研究为主;北京安贞医院是以心肺血管医疗为重点的综合医院。中心-医院从组织领导、科室设置、重点科研和医疗以及行政管理各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联合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兼任中心主任),设副院长3人,分工负责科研教学、医疗和后勤管理工作。心肺血管中心和安贞医院的工作任务为医疗、预防、科研、干部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五结合,医疗科研工作安排为临床医学、人群医学和基础医学三结合。医疗设27个科室。人群医学流行预防研究室及人群防治科两个单位。科研设3个研究室及9个研究组。有些研究组待条件成熟可改为研究室。国际交流中心今年11月初步成立。行政管理科室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初步调整。

今年6月及10月两次宣布任命科室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共53名。今年年底中心及医院共有在编人员790人。其中党政干部75人,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9人;助理研究员6人;主治医师54人;住院医师84人;研究实习员16人;主管技师、技师18人,技士29人;护师、护士275人;药师、药士21人;营养师、士2人;工人183人。根据工作规划,尚需补充科研骨干、护士、外事干部、技师、技术员等约200人。12月登报招聘,应聘者150人,约可聘进20名。12月招进合同工人24名(指标30名,以后补充6名),分到各部门进行观察试用。

为了适应科研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1985年医院编制按500床位,1∶1.7拟编制850人。科研教学编制200人。

(三)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自下半年开始每周一次全院学术活动(下午3:30—4:30),最末一次为临床病理讨论会。每星期六上午9:00—10:30为心脏外科术前讨论会。有心内、心外、小儿心内外、放射、超声心动图及麻醉科参加。此外,有的科室组织了自己的定期学术活动。为了提高中青年的英语水平,分别组织两班业余英语班。每班20人,每周各2次(4学时)。

今年图书、情报编辑部工作有初步的提高,清理了原有图书,有关结核病专科书刊转给温泉结核病院,增添了有关心血管病的参考书,扩大了阅览室,根据学术活动整理出专题资料,《心肺血管学报》编印3期,仍为内部发行。

为了促进我中心心脏外科发展,曾于5月邀请沈阳军区总医院汪曾炜主任等4人来院与本院心外科同志合作开展四联症手术3例。9月邀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蔡用之教授等4人来院与我们合作心瓣膜移植3例。具体交流了经验,大家感到收益很大。

(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984年国际学术交流相当活跃。接待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士医学专家来院访问讲学共25批100余人。其中正式办专题讲座或座谈会共6次,计有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心血管病讲座、北美透析学会讲座、洛杉矶医学进修中心组织的急症医学讲座、芝加哥西北大学血管外科讲座、瑞士阿吉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心脏外科讲座、美国国家医疗服务公司捐赠透析装备剪彩及透析专题讲座。每次为期1~3天。除在京同道外,还有国内京外专家参加报告或讨论,也常有随来的仪器公司代表介绍新仪器新技术。瑞士以韩查理为首的Arzier心血管中心代表团在我中心讲学及学术交流12天,与我们合作心外科手术9例。包括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为我中心联系,由瑞士Inter Maritime Fonndation捐赠主动脉内反搏装置、人工胰腺装置及体外循环和麻醉用品合计价值16万瑞士法郎的仪器用品。并与中心订立了长期技术协作(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我们初步建立了国际交流中心,计划加强接待条件训练外事人员并筹集国际交流基金。

43.jpg

1984年吴英恺院长代表我院接受瑞士Inter-maritime基金会捐赠我院的医疗仪器

由吴英恺与美国Riohard Peters教授合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践》一书(计有12个国家100余名知名专家撰写的共111章,英、中文两版本)全部稿已收齐。本中心林训生、李平、陈宝田、宋瑞蓂、王惠玲等同志参加了写稿及编译工作。英文版由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年秋出书。

(五)科研工作初步开展

1984年本中心的科研工作进行情况如下:①流行预防研究室继续开展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的调查研究(列为国家科委攻关项目及市科委合同项目),在1983年试点的基础上,1984年监测人群为70万人,今年登记核实工作较去年有较大的改进,目前正在35个监测片做数值收集、抽样复查及小结。②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室今年做了预试验,用兔形成动物模型,为从膳食角度开展实验病理研究打下基础。③心血管药理研究室与北医药学系协作,观察某些中草药半提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④激光研究组继续累积激光治疗癌的临床研究资料,探索激光对血管病的作用。⑤麻醉科与北京农机厂协作研究仿制出心肺复苏的教学人体模型,即将进行技术鉴定。其他研究室组大多数正在探索组织阶段,有的开始累积临床资料。

(六)专业干部培养

初步制定了住院医师制。医学院校毕业后两年为初级住院医师,择优进入专业化,为期三年任高级住院医师,三年中有一年进行专业诊断学习及参加实验室工作。最后一年每科一名为总住院医师,共计为六年。几年后每年每个专业可以培养出一名基础坚实的青年专家。

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北京心肺血管中心为研究生培养单位,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

为院外专业医师进修、专业护理进修和各种短期专题学习班办法做了初步准备。

1984年经国家考试及个人联系派出国外进修人员5名,计有心血管外科2名、药理1名、流行预防1名、病理1名。

(七)基建、装备、经济管理情况

1984年新建、改建门诊部、研究室、电话室及机关办公室、汽车间,翻修扩建锅炉取暖系统、仓库、食堂等共约3000m2。安装了透析装置、心血管造影机、胃肠及断层造影机,添置了超声心动装置(2台)、腹部超声诊断仪2台,初步建立了心脏外科术后监护室。改建了小儿心脏内外科病房,改装了部分门窗,加强了防风保暖。综合门诊各科诊室全部是新建的,增添了救护车1辆,以及为流行预防及家庭访视用的交通车1辆。中心供氧吸引装置正在安装。增添木器及一般仪器用品多件。

(八)采取修旧和小型新建步骤,为医疗科研提供条件

门诊7间房2个月建成。第二批26间房4个月建成,增修研究室、手术室及术后监护室和心血管造影及胃肠造影室共1100m2,8个月建成。党委机关建300m2,6个月建成。这些建筑速度较快,初步保证了医疗科研工作的开展。

12.jpg

上一篇: 安贞记忆·1984—1989 | 关于先进体制的探索

下一篇: 安贞记忆·1984—1989 | 筹备北京心肺血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