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

安贞记忆·吴英恺 | 带领“中国莫尼卡”走向世界

浏览次数:

13.jpg

公勤严廉 永惠安贞


第二篇

带领“中国莫尼卡”走向世界

为了推动我国的心血管流行病事业走向世界,吴英恺始终不辞辛劳,风雨兼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人群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另外,西方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以2%的速度下降,而我国则在上升,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晰。为了弄清原因,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在全球4大洲2000多万人群中开展大规模的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监测,简称莫尼卡方案。“莫尼”是英文(monitoring)监测的字头,“卡”是英文(cardiovascular)心血管的字头,合起来就叫MONICA。这一工作要求参与国家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获得几十万个数据,数据汇集起来将是全球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资料库和工具书。

当年参加莫尼卡方案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可吴英恺认为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为了在这个方案中争得一席之地,73岁的吴英恺代表中国亲赴世界卫生组织请缨,世界卫生组织被这位老而弥坚的中国医生深深打动,坚信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莫尼卡方案一定能够成功。

11.jpg

12.jpg

1984年我院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项目成员单位之一

当时吴英恺只带着吴兆苏和姚崇华两位研究生,还有几名技术员,设备简陋。卫生部问他有没有把握,吴英恺回答:“根据我们的经验和中国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我们有把握。”吴英恺先让吴兆苏把莫尼卡方案翻译得尽量通俗,让基层的工作人员都能看得懂。译完后,两三万字的稿子他逐字逐句审定,前后共修改了5次。参照他当年在石景山区建立高血压三级防治网络的经验,吴英恺先在北京市的73万人群中建立了三级立体监测网,其特点是走门入户,监测到人。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考察后高兴地称赞说,中国的监测做得好,不但达到了方案要求,而且体现了人文关怀,值得推广。

13.jpg

吴英恺院长与其学生吴兆苏、姚崇华研究莫尼卡方案

莫尼卡方案开始时有28个国家46个中心参加,亚洲有日本和中国两家。大家都暗暗下了决心:决不能输给日本。由于考核严格,不到3年时间,日本等7个发达国家被淘汰出局,但北京的“莫尼卡”却因为工作细致准确,每次在协作会议上项目评分都是A和A+。中国是在优胜劣汰中,成为参加这个全球方案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惟一发展中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吴英恺还及时地把北京的经验推向全国,组织了16个省市550万人群的监测。1986年举办十六省市心血管病监测协作血脂测定培训班的前两天,吴英恺不慎右脚掌骨折。院长办公室通知说,吴老可能来不了了。但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开会的时候,吴英恺竟然出现在了大门口。他的右脚从小腿至踝部打着石膏,拄着双拐,一步一挪地走了进来。在场的所有医生都为老人这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全体起立,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14.jpg

1980年吴英恺接受美国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二十年磨一剑。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世界莫尼卡这本大书中终于有了中国这一章,而这一章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当世界权威心血管病杂志《美国循环杂志》重要栏目全文刊登有关中国莫尼卡方案的论文时,外国同道不禁对中国的医生刮目相看。

2003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向全世界宣布了一项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心血管协作研究项目“莫尼卡计划”的全部成果。在这本附有两张光盘的资料汇总册里,特意刊登了一幅吴老的照片,称他为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莫尼卡研究员,以此表达对他的崇敬。莫尼卡方案的主要负责人,来自英国的Tunstall-Pedoe教授说,莫尼卡方案的成功为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科学家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征服人类共同敌人——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这一成就的取得,正是由于吴英恺率领的中国医学工作者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到了最后。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结果公布时,吴英恺已经病重进入了半昏迷状态。当学生们趴在耳边将这个消息告诉弥留之际的他,老人的唇边泛起一丝微笑。

15.jpg

上一篇: 安贞记忆·吴英恺 | 医之大者 矢志报国

下一篇: 安贞记忆·吴英恺 | 一腔热忱投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