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指南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特色诊疗

新技术新项目

科室名称领先技术名称技术负责人技术介绍技术开展应用情况推动学科发展情况相关指南引用、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all in one技术宋光远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给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诊疗模式带来里程碑式的变革,但是传统手术流程复杂,术中需要三条血管入路,且费用高昂,极大的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本团队创新性在TAVR关键技术上做出了系列创新:在国际上首先报道左心室导师起搏技术、桡动脉辅助入路技术以及单动脉血管入路技术,极大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的对患者的损伤,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形成一套新型的安全高效的极简式TAVR技术体系,对于推动我国TAVR技术的普及推广做出重要的突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于2021年7月21日率先在国际首次开始采用单动脉入路技术、单血管入路技术(All in One技术)实施经股动脉极简式TAVR。目前以All in one 技术为基础的TAVR极简式临床路径系列关键技术已经在全国200多家医院进行示范推广, 并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行有效性评估,TAVR手术费用下降30%以上,完成了单血管入路鞘管等12项专利转化,实现极简式TAVR高质量、高效、同质化发展下沉,推动我国TAVR新型技术体系的构建。基于all in one的极简式TAVR技术体系简化了传统TAVR的手术流程,同时保障TAVR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减少了该项技术的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医疗资源消耗,推动了TAVR技术在我国基层医院的发展和普及,有效降低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死亡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广,减少了公共卫生负担。该技术引入了一套新型的TAVR临床路径关键技术体系的系列创新,将形成从临床研究到创新转化全链条的科研产出,具有较强和政策效益、科学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诊疗技术在国际上具有先进的行业竞争力。该技术在《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2018)、(2020更新版)以及2121版引用;在EHJ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关键创新技术的《老年主动脉瓣疾病新型微创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应用推广》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心律失常中心二区干性心包穿刺龙德勇干性心包穿刺是完成心外膜心律失常标测和消融的基本方法。正常心包腔仅有约20ml液体,相比心包填塞抢救下的湿性心包穿刺,干性心包穿刺难度及风险均较高。尽管自1996年初次报道了干性心包穿刺基本流程,但至今该技术在临床中仍未普及,导致心外膜相关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欠佳。为提高心外膜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及方法,本团队首次提出左侧位导丝指引下无造影剂干性心包穿刺方法,降低了术中误穿心室的风险,为该技术的普及提供重要帮助。干性心包穿刺的操作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术者个体经验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较少,外省市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多在我院专家指导下完成。我中心开展该技术多年,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获得广泛认可。截至2022年12月,我中心累计采用干性心包穿刺方法完成心外膜标测和消融220例,包括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外科修补等在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总体心包穿刺的成功率为97.2%。约30%的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外膜,仅单纯行心内膜标测消融往往效果不佳,远期复发风险高,干性心包穿刺途径已成为目前心外膜标测与消融必备方法。本团队首创的左侧位导丝指引下无造影剂干性心包穿刺方法发表在本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并同期配发评述高度评价,该方法引领了心律失常技术创新,适合推广普及。同时《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开设心外膜心律失常专刊介绍该技术的适应症与方法Long DY, Sun LP, Sang CH, Jiang CX, Guo XY, Li MM, Li SN, Zhao X, Wang W, Tang RB, Dong JZ, Du X, Ma CS. Pericardial access via wire-guided puncture without contrast: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 modified approach.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Jan;31(1):30-37. Narasimhan B, Tandri H. "Feeling" your way to the pericardium-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space.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Jan;31(1):38-39. 孙莉萍,龙德勇,桑才华,等. 无造影剂X线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方法的评价[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2):146-150. 李梦梦,王伟,蒋晨曦,等. 干性心包穿刺:方法与技巧[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27(3):249-252.
冠心病中心内科一病区原子磁力计心磁图宋现涛未磁科技有限公司的原子磁力计心磁图仪是国内首个突破商用零场原子磁力计技术的心磁图仪,测量灵敏度达到飞特(10-14T)量级,率先集成高性能磁场屏蔽装置,以保证心脏磁场测量的高信噪比和稳定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的心脏磁场检测,也是继美国genetesis公司之后,全球第二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无液氦心磁图仪,可在90秒完成无创、无辐射的心脏磁场扫描。北京安贞医院于2022年与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医企共建联合实验室,2023年国内首个“心磁图装备技术与临床应用培训基地”获批正式成立。迄今完成9项临床研究注册,入组受试者超7000例,有良好的队列基础,研究初期的结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心磁相关论著及病例报道。原子磁力计心磁图技术在临床应用研究将为冠心病诊断、冠脉微血管病诊断、胸痛快速分诊、冠脉临界病变缺血评估等提供影像学的新手段、新方法。心磁图检测操作简单、无创、快捷,无过多的禁忌也无需药物注射,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均适用,相比现有的无创评估手段更为经济,具备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本团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7篇(论著,病例报道,综述),两篇摘要被AHA接收。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项目,杨帆医工结合项目,首发等省部级项目支持
心脏瓣膜外科中心风湿性二尖瓣瓣成形“四步法”王坚刚以“四步法”为主体的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技术,创造性地将原本复杂的手术操作总结规范的四个操作步骤,即:1.削;2.查;3.切;4.解。在使患者免于瓣膜置换的同时,将该手术规范为一种标准化、可重复性强、适用性广并易于推广的新型治疗技术,大大降低了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难度及二次手术率,从而促进了该治疗理念及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我中心自应用该技术以后,风湿性二尖瓣年成形率接近80%,并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预后结果。同时国内也有多个中心应用该技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我中心借助多个平台开展多个教育项目积极进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技术的全国推广:第一届爱德华二尖瓣教育资助项目手术演示41例,第二届爱德华二尖瓣教育资助项目手术演示22例,累计培训全国心脏中心骨干400余人次;在中国风湿性二尖瓣修复临床技能激励培训系列项目中,分别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进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演示11例,并带教各心脏中心骨干20余人。我中心成员还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就风湿性二尖瓣成形相关研究结果大会发言(2015-2019年连续5届的全国胸心外科年会、2017年于韩国首尔举办的亚洲胸心外科年会、2018年于上海举办的AATS中国行、2019年于美国纽约的AATS瓣膜专场等),进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理念及技术推广。近年来,通过积极培训、教育、推广,心脏瓣膜外科业界均已逐步接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成形手术理念,并且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为代表的国内10余个地区中心型心脏外科中心都已能熟练应用“四步法”进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全国多家受培训推广心脏外科中心累计完成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术3000余例,使其所在地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成形率由10%左右(2012年)提高至60~80%(2022年),使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至国际先进水准,并且使众多患者获得了更好的临床预后、更好的术后生存质量,从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临床获益。通过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技术“四步法”的推广,国内已有多家中心接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成形手术理念,并且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为代表的国内10余个地区中心型心脏外科中心都已能熟练应用“四步法”进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全国多家受培训推广心脏外科中心累计完成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术3000余例,使其所在地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成形率由10%左右(2012年)提高至60~80%(2022年),使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至国际先进水准。考虑到国人有150万需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尤其是青壮年患者,瓣膜成形术后可因更好地保留左心室功能和不必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存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必将有更多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青壮年患者将从此技术获益。发表的文章 [1] Tiange L, Xu M. Repair Strategies Based on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heumatic Mitral Valve in Chinese Patients. Heart Lung Circ. 2017 . [2] Luo T, Han J, Meng X. Features of rheumatic mitral valves and a grading system to identify suitable repair cases in China. J Thorac Dis. 2017. 9(9): 3138-3147. [3] Luo T, Meng X, Yan Z, Zhan Y, Popal MS. Commissuroplasty as a Main Operative Technique in Rheumatic Mitral Valve Repair: Surgical Experiences and Mid-Term Results. Heart Lung Circ. 2019 . [4] 罗天戈, 韩杰, 张海波, 王坚刚, 焦玉清, 孟旭. 风湿性二尖瓣不同手术方式同时行射频消融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 36(1): 30-35. [5] Jiao Y, Luo T, Zhang H, et al. Repair versus replacement of mitral valves in cases of severe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 mid-term clinical outcomes. J Thorac Dis. 2019. 11(9): 3951-3961. [6] Li Y, Zhang H, Zhang H,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mitral valve in rheumatic and degenerative mitral valve diseases: implications for annuloplasty selection.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9 . [7] Fu JT, Popal MS, Zhang HB,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late outcomes of mitral 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J Thorac Dis. 2017. 9(11): 4366-4375. [8] Fu JT, Popal MS, Jiao YQ, et al. A predictor for mitral valve repair in patient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the bending angle of anterior mitral leaflet. J Thorac Dis. 2018. 10(5): 2908-2915. [9] 付金涛, 郑帅, 李岩, 孟旭. 风湿性二尖瓣疾病的外科修复策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8. 34(9): 573-576. [10] 李岳环, 张海波, 孟旭, 韩杰, 李岩, 张涵. 经食管三维超声量化分析风湿性瓣膜病及退行性病变致二尖瓣结构变化的特点.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7. 33(8): 462-465,471. [11] 田白羽, 韩杰, 王坚刚等. 老年风湿性二尖瓣患者修复手术与生物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安全性评价: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 35(12): 949-952,966. [12] 孟旭, 张海波, 韩薇. 再议中国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 临床外科杂志. 2017. 25(5): 335-336. [13] 中国风湿性二尖瓣外科治疗指征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外科治疗指征专家共识.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8. 34(4): 193-195. [14] Fu J, Li Y, Zhang H, et al. Outcomes of mitral valve repair compared with replacement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20 . [15] Luo T, Meng X. Rheumatic mitral valve repair: the Score procedure. 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 2020. 28(7): 377-380. 获奖 安贞医院心脏瓣膜外科中心,因“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瓣膜外科中心房颤微创双房消融王坚刚本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单纯房颤患者行微创腔镜下双房射频消融,在传统的左心房消融的基础上增加了右心房界脊及三尖瓣峡部增加消融经线,可以有效的降低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心房扑动的发生率, 本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总体治愈率为 100%,持续性心房颤动总体治愈率为 93.3%。自2014年首次提出技术概念,到具体实施,于2023年累计完成近百例消融手术,取得了良好的初步临床效果。并多次在国内及国外心血管学术会议进行汇报,取得了业内同行的认可及一致好评。房颤为瓣膜病常见的并发症,单纯房颤患者数量也在日益增加。随着该新技术的开展,对目前传统微创外科房颤技术有了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该项技术开展实施对于培养新型复合型外科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突破了近年来外科微创治疗房颤的瓶颈难题。发表相关论文1篇,胡秋明,吴凯胜,王盛宇,等.23例微创双房消融路径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3, 42(3):252-256.
胸外科肺部肿瘤合并严重冠心病个体化治疗方案马旭晨肺部肿瘤合并严重冠心病既要保证肿瘤的 及时治疗又要保证心功能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其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困难。我们总结近二十年治疗上述患者的临床经验制定相关个体化治疗方案。1.不停跳搭桥同期完成肺叶或肺部分切除并淋巴结清扫 2.冠脉RESOLUTE支架抗凝一个月后行肺部手术 3.冠脉球囊扩张抗凝后一个月行同期搭桥联合肺切除手术 4.小于3厘米磨玻璃结节并实性成分小于50%,实性结节小于2厘米肺外周病变搭桥或支架后三个月完成肺癌手术 保证心功能安全前提下及时完成肺肿瘤外科治疗总体疗效安全、可靠。完成不停跳搭桥联合肺切除同期手术111例,其中单一正中切口胸腔镜辅助83例、两切口完成16例、左侧单一切口12例。支架植入1个月后行肺部手术6例,支架植入3个月后肺手术16例,球囊扩张后联合手术1例开拓并总结正中切口胸腔镜辅助下完成肺切除及淋巴清扫技术,拓展了微创肺外科应用范围及腔镜操作的技术,胸外科团队在合并心脏疾病的胸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此类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术中操作技术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学科未来在此类患者诊治过程打下重要基础。1.肺部肿瘤合并冠心病同期手术治疗经验.中华医学杂志2007 2.一期胸腔镜辅助肺癌根治术联合冠脉旁路移植的临床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 3.肺癌合并严重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33例体会,心肺血管杂志2015
胸外科射频消融术后左房食管瘘的外科手术治疗区颂雷射频消融术是房颤患者重要治疗方式,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左房食管瘘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修补心房食管瘘,通过与心外科同期手术,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疾病。心外科,胸外科同期手术治疗左房食管瘘是安全可行的,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前期经验总结大部分患者可经手术治疗痊愈推动了心外科,胸外科间的协作,拓宽了诊疗项目,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发表论文1篇
微创心脏外科中心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新型术式迟立群传统常规搭桥手术需要纵劈胸骨显露心脏,创伤大、术后愈合慢。经左胸肋间小切口微创搭桥术是搭桥的最新技术,由于避免劈开胸骨,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于一些老年体弱患者更具优势。本技术组已在国际论文期刊发表此术式近远期临床效果,建立了严格质控系统和规范化治疗,并申请多项专利。目前个人完成700余例,其中在安贞医院单中心完成500余患者,无一例死亡,手术效果确切。本技术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支微创搭桥,实现了完全再血管化,且手术例数、手术效果、学术成果均国内领先,2017年本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创多支冠脉搭桥手术,大大扩展了微创搭桥的适应人群,至今已完成500余例,无死亡,并依托开展的多项科研课题完善了手术的流程、配套的器材、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及转化,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冠心病的微创化治疗是成人心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患者需求十分强烈。我们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成立了微创搭桥俱乐部,并去多家国内知名医院帮助开展微创搭桥手术,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国内开展此术式单位迅猛增加,使得我国的微创搭桥数量质量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微创搭桥年手术量达到1000余例,且以每年30%的速度在逐年增加,预计3年后可达2000例每年。发表论文:A study on the perioperative effects of obesity on minimally invasive;Comparing patient outcomes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v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Comparison of early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multi-vessel disease conducted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or conventional of-pump techniques a propensity-matched study based on SYNTAX score;Off-Pump Aortic Bypass for Hypoplastic Arch and Aortic Coarctation Via Anterolateral Thoracotomy;Surgical Challenges in Multi-Vessel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143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基于SYNTAX积分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对微创或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效果影响的研究;肋间单一切口直视下微创多支OPCABG50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学习曲线分析;微创或常规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专利:一种肺动脉牵开器;一种冠脉分流栓镊;一种可调节心脏搭桥冠状动脉分流装置;一种可拆卸式心表及心尖固定器;一种免缝合冠脉搭桥近端血管吻合器;一种心表组织牵开装置;一种主动脉壁打孔装置。获奖:2022年度首都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心律失常二区心外膜标测消融龙德勇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激动形式是三维“立体式”扩步,传统经皮经腔导管消融的标测和消融方法仅能从心内膜面对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进行识别。据报道约30%的室性心动过速累及心外膜,因此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常导致误诊或无效消融,增加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的风险,过度消融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破裂)。通过干性心包穿刺方法可以直接进入心外膜面进行标测和消融,对心律失常机制的机制深入探索,以及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较少,外省市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多在我院专家指导下完成。截至2022年12月,我中心累计采用干性心包穿刺方法完成心外膜标测和消融200余例,患者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功能较差,多为疑难复杂病例或外院消融失败复发病例。本技术的开展促进了我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引领了心律失常治疗的治疗。本技术扩展了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诊断和治疗范围,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显著提升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成功率。同时,该技术也为揭示心律失常腔内在体激动顺序的规律、发作机制、新消融策略的改进与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基于此,本团队负责人在2023年《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开设心外膜心律失常专刊,邀请国内各大中心发表心外膜心律失常的相关经验与方法。1.龙德勇. 心外膜相关心律失常:老概念,新体会[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27(3):185-187. 2.李梦梦,杨扬,龙德勇,等. 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研究[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27(3):225-231. DOI:10.3760/cma.j.cn113859-20230410-00050. 3.龙德勇, 杨扬, 李梦梦.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适应证选择及方法[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3, 39(11): 821-826
心外科瓣膜中心心脏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研究张海波本技术避免二次开胸和体外循环,避免心脏停跳,在心脏跳动下治疗生物瓣毁损恢复瓣膜功能。国内首先完成二尖瓣生物瓣毁损、国内首先完成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治疗;国内首先完成心尖一个穿刺点进行双瓣疾病介入手术(双瓣生物瓣毁损同时瓣中瓣技术,主动脉瓣TAVI+二尖瓣毁损瓣中瓣手术);国内首先完成主动脉瓣打断瓣环植入介入瓣技术。国际首先完成定位键自膨瓣进行二尖瓣和三尖瓣瓣中瓣技术。手术成功率95%以上,手术无死亡。该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二十余次,手术演示五次。除了本院开展该技术外,手术演示和积水推广至西京、齐鲁、武汉协和、广东心研所等大型三甲医院。挽救了诸多难以耐受再次开胸体外循环的重症患者。目前计划牵头开展国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及制定瓣中瓣技术的规范化手术操作流程专家建议。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相关研究获得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发基金等课题资助,发表研究论文6篇,SCI论文4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5人。该创新技术对于既往难以进行再次开胸的重症和老年患者提供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措施。在此技术良好结果的基础上,与国内企业研发合作开发新型适合瓣中瓣的新型国产介入瓣,已经完成临床上市前研究。另外合作研发瓣环可扩张的新型外科生物瓣,以利于将来方便植入介入瓣中瓣。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相关研究获得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发基金等课题资助,发表研究论文6篇,SCI论文4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5人。
心脏移植中心植入术左心室辅助装置张宏家,贡鸣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可以通过手术植入机械辅助心室,改善患者心功能,保留患者自体心脏,是心脏移植的有效代替治疗。这种装置采用了先进的生物材料和磁悬浮离心泵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溶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科学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从2022年4月至今已完成24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涵盖国内市面上全部4款心室辅助装置,术后未出现血栓栓塞、脑卒中、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及泵故障等并发症,目前手术成功率100%,目前所有患者全部存活。植入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就诊晚、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比例高等特点。2022年LVAD患者的平均ICU监护天数为4.8d,平均住院天数为30d,优于国际平均水平。首先,这项技术的开展拓展了心血管学科的治疗能力,使得原本无法治疗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不能接受心脏移植或不能等待移植)有了新的治疗选择,提高了学科的临床服务水平。其次,该技术的应用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推动了学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了一批心脏多学科团队专业人才。此外,这项技术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科发展方向的延伸,推动了心血管医学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因此,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的开展对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益。①赵双雷,张宏家,贡鸣等.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医刊,2023,58(12):1282-1285. ②刘周,张宏家.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研究进展[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3,30(09):1355-1361. ③亚洲心脏大会2023 优秀病例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联合Bentall术、搭桥、瓣膜手术(全国首例)美国人工器官协会前主席Kurt. Dasse、美国人工器官协会前主席人工心脏项目前驱James W. Long评价该术式体现了中国极高的心外科手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