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2025 年北京市花粉过敏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春季花粉过敏由风媒传粉植物引起,影响鼻腔、眼结膜和气道,可能引发哮喘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和心理健康影响大。

花粉过敏症(pollinosis)又称花粉症,是一类由致敏花粉诱发的、主要由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炎症疾病。春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主要由风媒传粉的树木类植物引起。这些植物释放大量花粉,导致人群过敏反应,不仅影响鼻腔黏膜和眼结膜,还可能深入气道引发过敏性哮喘。例如,在雷暴天气中,当较高浓度的花粉悬浮在空气中,雷电等气象条件促进花粉破裂,花粉释放出细小颗粒的过敏原引发哮喘等并发症。花粉过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同时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二、北京春季花粉浓度高峰是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易感人群需提前防护,如关注花粉预报、减少外出、佩戴防护用品、使用花粉阻隔剂、回家后清理花粉并进行鼻腔盐水冲洗等。

北京地处北温带,花粉症主要出现在树木类植物播粉的春季(3~5月)和杂草类植物播粉的夏末秋初(8~10月),其中春季致敏花粉浓度高峰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主要致敏花粉包括柏树、榆树花粉等。多风少雨的季节气候特点有助于花粉的播散、不利于花粉的清除,加之城市绿化种植大量树木,城区空气中花粉浓度逐年升高,引起了近年来花粉症的流行性发作。花粉过敏的易感人群包括有过敏体质的人,如曾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此外,长期暴露在户外、接触花粉机会较多的人,如园艺工作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也应提高警惕。花粉过敏患者在花粉高发季节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关注当地的花粉信息预报,在花粉大量播散期间尽量居家并关闭门窗,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鼻腔使用花粉阻隔剂;回家进入室内前要清理掉衣服和头发上的花粉,并进行洗脸、漱口及鼻腔盐水冲洗。鼻腔盐水冲洗是一种安全、方便、价廉的治疗方法,具有稀释黏液、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轻黏膜水肿和减少鼻腔鼻窦中的过敏原负荷等作用。目前在临床使用的鼻腔冲洗装置和方法主要有鼻腔灌洗、喷液和雾化等,冲洗液包括生理盐水、深海盐水和高渗盐水等种类。

三、花粉过敏治疗原则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环境控制是主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花粉浓度监测和防护措施减少过敏原接触。

花粉过敏的治疗原则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环境控制是关键,主要是避免和减少接触过敏原。北京和我国多个城市已开展花粉浓度监测和播报,包括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专业气象台合作建立的北京13个区花粉浓度播报和预报,以及与中国天气网合作建立的全国花粉监测网,过敏人群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百度平台输入所在城市,了解每日花粉浓度,调整出行计划。在花粉季,花粉过敏患者尽量避开花粉环境,避免去公园草原等花草树木多的地方,出门应穿长袖衣服,配戴口罩,必要时带上防护镜。此外,雨后不但空气清新,而且花粉浓度最小。外出旅游、休假注意避开当地花粉季出行。在阳光充足且刮风的天气里,最好不要开窗,或者用潮湿纱网或窗帘挂在门窗上,以防开窗时花粉进入室内。睡觉时应把外出时穿的外衣放在客厅或另外的房间。尽可能在屋内晾干衣服(用烘干机更好),不要在室外晾衣服,否则衣服、被单、床单等容易沾染花粉。

四、花粉过敏患者应在花粉播散前开始预防性治疗,根据播散时间和症状调整疗程。出现花粉过敏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种药物,或进行脱敏治疗,同时避免过度用药。

对花粉过敏的患者,推荐在致敏花粉播散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利于症状控制,并根据花粉播散时间以及对症状产生的影响而决定疗程。当出现花粉过敏症状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不适。常用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口服或鼻喷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靶向治疗药,这些药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一些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以达到对花粉过敏原的免疫耐受,预防哮喘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在停止治疗后仍可维持数年效果。对于合并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采用IgE单抗治疗控制过敏症状。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五、儿童和老年人是花粉过敏的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家长和老年人应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并及时就医。

儿童和老年人是花粉过敏的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儿童花粉过敏后,可能会引发花粉—食物综合症,表现为在摄入一些水果或坚果后,口周或口腔内出现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花粉高发季节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发过敏的食物。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过敏症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花粉过敏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且容易与其他慢性疾病相互影响。老年人在花粉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若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慢性疾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花粉过敏是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防治,患者应通过健康教育提升防治意识,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良好心态。

花粉过敏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防治。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花粉过敏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信心,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积极参加医院或社区组织的花粉过敏防治讲座和培训活动,学习科学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过敏症状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总结自己的过敏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将花粉过敏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七、花粉过敏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免疫系统,形成恶性循环,患者需关注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花粉过敏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遭受过敏症状困扰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加重过敏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花粉过敏防治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缓解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八、北京建立了完善的花粉浓度监测网络,过敏人群应关注预报信息,提前安排防护措施,相关部门需加强防治知识宣传。

花粉浓度监测与预警是花粉过敏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花粉浓度监测网络,能够实时监测和预报花粉浓度变化情况。过敏人群应关注气象部门和相关机构发布的花粉浓度预报信息,提前了解未来几天的花粉浓度趋势,以便合理安排出行和防护措施。在花粉高发期,如遇雷雨天气后,花粉浓度可能会迅速升高,应特别注意防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花粉过敏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花粉过敏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