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通州院区新建核医学科项目(门诊诊疗场所部分)
2、项目性质:新建
3、建设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4、建设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一街225号(与环评报告中“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六合村”为同一地址)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
5、建设内容:新建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使用99mTc、123I、131I药物开展SPECT/CT(2台)、D-SPECT(1台)诊断(含肺通气、甲功检查),使用18F、11C、13N药物开展PET/CT(1台)、PET/MR(1台)诊断,使用131I、89Sr、223Ra药物开展门诊治疗。
二、项目验收情况
1、验收内容:乙级核医学场所(6种核素:F-18、Tc-99m、I-123、I-131、Ra-223、Sr-89)
2、环保设施施工时间:2023年7月-2023年10月
3、设备调试起止时间:2024年12月-2025年3月
4、现场验收监测时间:2024年12月9日
5、验收监测报告完成时间:2025年4月8日
三、验收结论
2025年4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根据通州院区新建核医学科项目(门诊诊疗场所)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并对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技术规范 核技术利用》(HJ 1326)、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审批部门审批决定等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验收,提出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设地点、规模、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一街225号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与环评报告中“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六合村”为同一地址),建设内容为:在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北侧区域新建核医学科相关3个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包括:1.新建核医学科药物制备场所,使用1台16.5MeV带自屏蔽回旋加速器,制备18F、11C、13N共3种(每天最多2种)正电子核素;2.新建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使用99mTc、123I、131I药物开展SPECT/CT(2台)、D-SPECT(1台)诊断(含肺通气、甲功检查),使用18F、11C、13N药物开展PET/CT(1台)、PET/MR(1台)诊断,使用131I、89Sr、223Ra药物开展门诊治疗;3.在北端新建核医学科碘病房,配套7间单人病房,使用131I药物开展甲状腺癌治疗,年治疗360人次(京环审[2023]24号)。
(二)建设过程及环保审批情况
“通州院区新建核医学科项目”于2023年6月28日取得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批复,批准文号为京环审[2023]24号。
2024年10月,医院按照环评的布局设计和屏蔽方案完成了环评批复中“2.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建设,该场所的1台PET/CT和1台SPECT/CT安装到位,配套建设了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废气通风过滤系统、固体废物暂存间以及储源室,配置了屏蔽通风橱、铅废物桶、铅屏风、贮源罐、注射窗等辐射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完成了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重新梳理了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于2024年11月26日重新申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京环辐证[E0125]),核医学科门诊诊疗所使用的18F、99mTc、131I、123I、89Sr、223Ra等6种核素(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1台SPECT/CT和1台PET/CT获得了使用许可。
本次验收范围为已经建设完成的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核医学科药物制备场所和碘病房待建设完成后另行验收。
本项目从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至调试过程中无环境投诉、违法或处罚记录等情况。
(三)投资情况
项目总概算28000万元(全部投资),环保投资1500万元(全部场所)。
二、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建设及落实情况
(一)建设情况
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实际建造时,墙体屏蔽材料和厚度与环评一致,医院进一步加强屏蔽相对薄弱的防护门和注射窗,故防护门铅当量高于环评报告,满足批复要求。
(二)落实情况
1.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已按照不低于环评报告表所列实体屏蔽方案进行了建设。根据验收监测数据,结合最大工作负荷进行核算,核医学科门诊治疗场所控制区边界外及控制区内各房间外30cm人员可达处(含通风橱外表面30c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不大于2.5μSv/h,满足环评批复要求。辐射工作场所采取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区、监督区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符合“α不大于4Bq/cm²、0.4Bq/cm²,β不大于40Bq/cm²、4Bq/cm²”的环评批复要求。
2. 依照批复要求,优化了PET机房及候诊室楼上的布局,现为新风机房、医疗走廊、楼梯间、洁物间、设备储藏室,均为无人员长居留的场所。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并设置有控制区、监督区标识。控制区出入口、高活室、候诊室、PET/CT机房、SPECT/CT机房、储药间和废物间等房间门口均设置了放射性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PET/CT机房和SPECT/CT机房门外均安装了“射线有害 灯亮勿入”工作状态指示灯,并与患者防护门开关关联;控制区出、入口均安装有单向门禁系统;PET/CT、SPECT/CT均为隔室操作。核医学科场所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场所引导标志和文字提示等安全防护措施,运行有效。
3. 完善了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SPECT/CT(含肺通气、甲功检查)、PET/CT诊断及门诊治疗操作规程,制定了诊疗场所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收集及处理设施管理规程等。补充了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的监测方案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4.按照人员配置计划,通州院区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配备了11名辐射工作人员,满足分步配置辐射工作人员的要求,并全部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
5. 通州院区核医学科门诊治疗场所配备了1台辐射剂量仪、2台表面污染监测仪以及4套个人防护用品。本次验收场所和周围环境辐射监测已纳入医院辐射监测制度,按时上报了年度评估报告。
6. 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设置了4套独立通风系统:1)SPECT区域高活室屏蔽通风橱;2)PET区域高活室屏蔽通风橱;3)门诊诊疗各场所公用;4)肺通气排风罩。废气经活性炭装置过滤后,高于感染楼或1#住院楼顶部排放。
7.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设置了2个废物间,共配置了18个铅防护废物桶。配置了储存铅罐、转运铅罐、铅盒、防护注射窗、注射器防护套、铅屏风、不锈钢防护转运车等辐射防护用品。
8.核医学科已建成A类(30m3×3池)、B类(75m3×5池)放射性废水槽式衰变池,配套了在线液位监测和报警系统、废水收集和排放控制系统。排水管外包裹了6mm铅皮,衰变池采用混凝土墙体进行防护和物理隔离。
9.核医学科已建立了放射性废物、废水暂存、处置管理台账,包括了暂存、检测、解控、排放和处置等信息。
10.本项目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落实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11.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建设内容已于2024年11月26日获得了辐射安全使用许可(京环辐证[E0125])。
三、工程变动情况
本次验收的建设内容为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与环评批复一致,无变动。
四、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一)辐射工作场所与环境辐射水平
根据验收监测结果,核医学科场所控制区边界外及控制区内各房间外30cm人员可达处(含通风橱外表面30c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不大于2.5μSv/h,满足环评批复要求。辐射工作场所采取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区、监督区α、β表面污染水平符合环评批复要求。
(二)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
根据验收检测结果和最大工作负荷保守估算,核医学科门诊诊疗场所所致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受照剂量分别满足环评批复的0.1mSv/a和2mSv/a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五、验收结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认真履行了环境保护审批和许可手续,落实了环评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严格执行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相关的验收文档资料齐全,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及措施运行有效,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验收组一致同意通州院区新建核医学科项目(京环审[2023]24号)的门诊诊疗场所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四、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对本项目的总体看法和态度;2、对项目环保“三同时”落实情况的意见和建议;3、对本验收报告结论的意见等。如果您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沟通。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建设单位或验收报告编制单位联系,发表对工程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联系方式如下:
1、验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科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于先生
电话:13811211992
邮箱:13811211992@139.com
2、建设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联系人:崔先生
电话:13146700228
六、验收报告全文
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核医学科-门诊治疗场所部分验收监测报告表.pdf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科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发布时间: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