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学科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医学科)

拥有医师147人,正高职称28人,副高职称31人,中级职称71人,初级职称17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医师比例分别为40%、48%,医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年龄段≥50岁、40-50、≤40岁的医师比例分别为21%、31%、48%。护士583人,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119人,护师134人。

开放床位194张,本专科床位数与医院病床总数比2020、2021、2022年分别为 10.9%、11.2%、11.5%。本专科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3:1。本专科配备目前最先进的中心和床边监护系统、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氧代谢监测设备、床旁内窥镜、重症超声、呼吸功能监测设备、床旁凝血功能监测设备、肠内外营养治疗设备、CRRT、亚低温治疗仪、心电图仪、血气分析仪、除颤仪、IABP以及ECMO等设备。

亚专科建设:我院重症医学亚专科包括: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CCIC)、呼吸ICU(RICU)、内科ICU(CCU)、外科ICU(SICU)、急诊ICU(EICU)以及重症康复科。

CCIC(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

①概况:

在安贞医院建院之时,由吴英恺院士牵头成立了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经过历任主任的建设和发展后,形成了具有300余位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收治以围术期心肺功能衰竭为特色的各种危重症患者,包括心脏移植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心脏肿瘤、ARDS、MODS等。年收治患者1万余例,居全国第一,死亡率仅1%。在此基础上,安贞医院于2013年4月将心脏外科监护室和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进行合并,成立了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由侯晓彤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以体外器官支持为核心,以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为特色,实现了疾病全生命周期诊疗技术全覆盖。

拥有医师72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9人。护士276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2人,护师149人,护士及助理64人,医护比例为1:38。开放床位92张,配备目前最先进的中心和床边监护系统、心电图仪、血气分析仪、呼吸机、除颤仪、纤维支气管镜、CRRT、IABP以及ECMO等设备。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除了开展深静脉穿刺、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气管插管术、呼吸机、微创气管切开、肠内外营养治疗、CRRT等常规技术外,近年来还不断地开展氧代谢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床旁内窥镜、重症超声、床旁凝血功能监测、IABP、ECMO、左心辅助等新技术、新业务。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中心率先将ECMO应用于心脏外科术后低心排患者,并不断扩大体外生命支持适应症至急性心梗并发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感染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多发创伤、危重孕产妇、各种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DS)等多学科危重患者,专业救治水平引领全国。中心持续进行器械研发、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突破了下肢缺血、上半身缺氧等多项限制ECMO技术发展的国际难题,使中心ECMO患者的住院存活率超过国际水平。一年、五年存活率也显著优于国际报道。

COVID-19疫情期间,侯晓彤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奋战在支援地坛和佑安医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第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组织了多场战役阵地ECMO培训,疫情初期火神山医院前线医生表示,培训对其帮助很大,有助于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疫情初期主编的《危重型COVID-19患者体外生命支持应用时机及模式选择专家建议》被国际ECMO组织官网转载,指导了全国乃至全球的ECMO应用。疫情攻坚阶段,牵头全国各大ECMO中心发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programs for COVID-19 in China》,全面总结我国应用ECMO救治重症COVID-19患者的经验,为ECMO救治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2021年5月北京市体外生命支持质控中心落户安贞医院,依托质控中心平台,加强了体外生命支持医疗资源统筹,把控体外生命支持相关的重症救治关键环节,并开展体外生命支持巡查,提升了体外生命支持的质量管理水平。

④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共2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 1人入选省部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人入选“新星”项目、2人入选“青苗”项目,为重点专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先后获得北京医学会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ECMO最具影响力奖等多项大奖。于2018年被授予国际“ECMO卓越中心金奖”(中国大陆唯一)。同时,中心主任侯晓彤教授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任首任主委,并于三年后连任,创建 ECMO 全国协作网并开展了全国专项调查,牵头起草了多项国内、国际专家共识,通过举办全国会议和ECMO培训班,在全国建立了1500 余人的专业队伍,推动了 ECMO 在全国的广泛开展。

RICU(呼吸ICU):

①概况:

开放床位29张,拥有医师27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7人。护士87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6人,护师10 人,护士和助理60人。对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急性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的抢救成功率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收治80~100例心脏外科术后因为合并感染和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以及200多例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等各类肺血管病,救治成功率分别达到达70%以上及80%以上。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拥有大型多功能呼吸机、无创呼吸机20余台,全套心肺监护中心监护设备,可昼夜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测和分析。配有CRRT、Picco、超声、肺功能仪、体积描记仪、运动肺功能仪、呼吸睡眠监测仪、胸腔镜、电子支气管镜、超声内镜、硬质气管镜、氩气刀+冷冻治疗工作站等先进设备。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打造具有安贞特色的心肺血管危重症诊治中心:科室开展包括硬质气管镜、二氧化碳冷冻、氩气刀、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呼吸介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及全国合并心血管疾患的呼吸疾病患者。结合右心漂浮导管检查系统、床旁心脏超声机和血管造影X射线机,在呼吸慢病、肺血管诊疗及气道介入等方面实现新技术突破。为打造区域性的心肺血管危重症诊治中心而努力。

④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

承担国自然4项、北京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 参与北京市属医学科研机构发展科技专项(子课题):睡眠呼吸障碍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关联的组学特征谱研究及临床应用平台。近5年发表SCI论文3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0余篇。

CCU(内科ICU):

①概况:

始建于2004年。该中心经历了两阶段的转型:成立初至2021年9月,以心内科监护室(CCU)负责心内科及全院心脏危重症进行救治。2021年9月开始,成立心内重症医学中心,标志着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牵头的内科重症体系形成,并创建了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内科重症教学模式。开放床位30张,中心以马长生刘文娴教授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强大的的专业医疗团队,现有医护人员104人,包括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护师1名。中心以重症救治、重症保障、高危急重症冠脉介入三方面作为临床诊治重心。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开展深静脉穿刺、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肠内外营养治疗、CRRT等常规技术外,并不断地开展氧代谢监测、神经功能监测、重症超声、床旁凝血功能监测、IABP、ECMO等新技术、新业务。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开展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联合重症超声评估体系,对心脏危重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及监测。常规使用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评估及治疗,并重视及进行了多学科联合、多种器械辅助治疗对心脏危重患者的抢救,在床旁及导管室积极进行多学科协作,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多种辅助装置下对心脏危重症患者的介入及射频治疗。中心作为全院内科重症的保障,在介入相关并发症、高危孕产妇合并心脏疾病、围术期相关心血管疾病、非手术重症患者、急性肾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甲亢危象、嗜铬细胞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同时中心致力于高危急重症冠脉围术期治疗的保障工作,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多种合并症等临床诊治,形成了完整的综合治疗体系。

④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

因病种丰富、疾病危重而在心血管危重症疾病的诊治及救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可独立进行介入治疗,以高危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危重患者救治率高而闻名。

SICU(外科ICU):

①概况:

始建于2004年,拥有开放床位15张,患者平均APACHE-II评分10~18分,死亡率0.1% ~ 0.23%。目前拥有医师13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护士4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8人,护士及助理29人。主要收治非心脏综合外科的重症患者,科室以“服务于全院外科科室,精益求精”为方针,服务于全院普通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五官科、整形科及脑卒中病房等10个手术科室。还承担着妇产科围术期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目前,SICU在循环障碍、呼吸衰竭、休克、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包括多发伤、复合伤)、严重营养不良、器官移植、晚期癌症、胃肠道功能监测与肠内、外营养支持、电解质紊乱、危重患者的镇静与镇痛以及外科专科监护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常用的生命支持措施包括机械通气、CRRT等。常规监测治疗项目有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等。在对危重患者实施监护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气管切开术、血浆置换、完全胃肠外营养以及电转律与除颤等急救措施。SICU与外科、内科、麻醉科等各学科密切配合,已形成有效的外科患者术后及非手术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系统。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我院心脏病患者多,SICU在合并复杂心脏病孕产妇围术期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对于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治疗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深入研究,为合并复杂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如艾森曼格综合症以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的孕产妇的术后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经多年的努力,北京安贞医院成为北京市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转会诊中心及北京市朝阳区危重孕产妇转会诊中心,心脏病孕产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国内外同期水平。

除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以外,SICU还为以下各相关科室合并严重心肺疾患的手术患者进行了围术期抢救和治疗工作,包括:肺、食管、贲门、纵隔、横膈及胸壁疾病的复杂手术;胸腹主动脉、肢体及内脏大动脉瘤切除术、血管的分流、转流及重建术、人工血管移植术;颅内肿物切除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全膝关节、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颈胸腰椎体及椎间盘手术;全胰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肝段、肝叶切除术,腹腔镜腹部多种手术等。

近两年,SICU还与消化内科肾内科等内科科室合作,收治内科系统的危重症病人,通过经验的积累与努力的钻研,对于消化道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内科重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④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

SICU先后有多名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内外重症监护医学学术交流。与此同时,科室还有计划地选派医护人员去外单位进修学习。在科室全体同志的努力下,能够收治的患者的复杂程度及危重程度上居北京各三甲医院前列。

EICU(急诊ICU):

①概况:

建于2000年,经过20多年发展壮大,开放床位28张,现有医师22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人;护士84人,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 50人,护师 24人。配备急诊检验、药房、普通超声、超声心动室、多排CT、磁共振等单元,建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腹痛中心以及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绿色通道,尤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肺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等领域享有国内外盛誉。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拥有亚低温治疗仪、洗胃机、呼吸机、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支气管镜、床旁超声心动、床旁B超以及多项床旁快速检测设备。除开展深静脉穿刺、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气管插管术、机械通气、肠内外营养治疗、CRRT等常规技术外,不断开展IABP、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各种新技术、新业务。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24小时急诊介入服务,并完成高难度的复杂冠脉病变手术,在院内真正实现急诊介入治疗的无缝链接,开辟了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承担了北京市急诊心肺血管疾病诊治的主要任务。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遵循循证治疗指南,采用国际先进的急诊管理模式,吸引众多著名的介入专家来我院研究探讨,建立了国际化的技术交流平台。

④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

多年来积极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研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基础与临床研究课题多项。先后派遣医护人员参与冬奥会、两会等医疗保健工作,为国内重大政治事件保驾护航。

重症康复亚专科:

①概况:

成立于2022年,现有医生3名,康复师2名,以重症心肺康复为特色,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支持,集监护、治疗、康复和护理为一体,在原发疾病改善或无加重的状态下,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康复介入手段,循序渐进改善患者功能。康复病房正在筹建中,中心康复基地占地近300平方米,包括综合评估室、中医理疗室、心理治疗室、运动训练室、体外反搏治疗室、营养治疗室及健康宣教室。

②开展的常规临床技术项目:

床旁评估康复器械包括呼吸肌功能评估及训练仪;便携肺功能测试仪;上下肢康复运动训练器;低频电治疗仪;膈神经刺激仪等设备。拥有成套的心脏康复评测、训练治疗、监护急救等医疗设备,包括:运动平板心电图、心肺运动负荷监控系统、医用抗阻训练器、六分钟步行运动心电遥测评估系统,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可以实现运动康复中的心电、血压实时监测,通过精确测定患者运动中的实时心肺功能情况,评估患者的运动风险并进行运动危险分层,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在心电监护下对高危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③专业和技术特色:

开展各种复杂病变心脏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左室辅助装置术、心脏移植术心肺复苏术后、ECMO等围手术期领域的床旁康复,逐渐过渡到康复病房及中心康复的全流程康复。通过重症康复减少患者对辅助机械支持的依赖,尽早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住院,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促进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的恢复,避免卧床带来心肺耐力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给予患者全程全面的关注,针对患者术后以及院后的症状转归,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安贞医院重症医学在国内最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在ECMO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并制定规范,在国内外百余家单位进行了推广和交流。积极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心脏骤停、暴发性心肌炎、肺栓塞、急性多发创伤、危重孕产妇、各种病毒感染所致ARDS、复杂先心病等急危重症患者,联合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妇产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建立体外生命支持多学科治疗团队,并开通院内绿色通道,达到快速反应、共同决策和优化治疗的目的。

国际ECMO组织前任主席Mark Ogino专门撰写评述称:北京安贞医院ECMO团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体外生命支持治疗,并以其优异的表现在国际众多中心中占据领先地位,团队研究结果对世界范围内ECMO技术的临床应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重症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3名医生2名护士奔赴武汉疫情前线,数名医护人员奔赴西藏、内蒙古、新疆,为新冠疫情防控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作出突出贡献。侯晓彤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奋战在支援地坛和佑安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组织了多场战役阵地ECMO培训,疫情初期火神山医院前线医生表示,培训对其帮助很大,有助于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因为重症医学医护人员的突出表现,1人次获得“中国医师奖”,8人次获得“北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COVID-19疫情期间,侯晓彤教授主编的《危重型COVID-19患者体外生命支持应用时机及模式选择专家建议》被国际ECMO组织官网转载,指导了全国乃至全球的ECMO应用。10余年来侯晓彤教授带领团队通过举办会议、主编专著、开办培训班、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了ECMO技术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在全国建立了1500 余人的专业队伍,被国际专家所称赞:“这支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过硬的强大的ECMO战队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使得大量重症COVID-19患者得以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