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第30批援几医疗队载誉归国
万里援非路 一生中几情
3月15日22时16分,随着航班平稳落地,第30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圆满完成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任务,平安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当晚,医疗队员的亲人和同事们早早便等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国际到达大厅,翘首期盼着那些熟悉的身影。“跨越山海的爱,欢迎我的超人爸爸回家”,医疗队队员白云波6岁多的儿子早早就举着和妈妈一起设计的“应援牌”等在出口处,就盼着赶紧见到爸爸。
当队员们在队长宋现涛的带领下陆续走出旅客通道,人群中瞬间响起掌声,有的家属激动得快步上前,红着眼眶与亲人紧紧相拥,领导和同事们则为队员们送上了鲜花。
“欢迎回家!我代表医院对大家圆满完成这次援外医疗任务表示衷心的祝贺与感谢!”北京安贞医院院长蔡军与队员们逐一握手。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郑晋普代表市卫健委党委欢迎第30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凯旋。他高度肯定了队员们在此次援外医疗任务中的突出表现,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促进了中几友谊,为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由衷感谢国家卫健委、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安贞医院党委和全体家属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带着一身风尘仆仆,第30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宋现涛动情地表示,援非医疗工作是中非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够代表祖国和人民执行这次援外医疗任务,医疗队全体队员都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这段经历将成为大家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会把这次援外任务收获的经验带入今后的工作中,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18个月前,第30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于2023年9月4日奔赴非洲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在中几友好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医疗队涵盖了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中医理疗科、麻醉手术中心、医学影像科、综合超声科、药事部、检验科等16个专业科室的临床、医技专家,还有2名队员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疾控中心选派的卫生政策专家与公共卫生专家。
在几内亚的5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克服了环境恶劣、语言障碍、医疗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每天参加中几友好医院早交班,深入各科室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帮助医院建章立制,开展医疗技术培训;为抢救枪伤的同胞,在手术台通宵达旦奋战十余小时,成功挽救垂危的生命;为遭遇车祸的华人同胞紧急手术修复破碎的颈椎,创造了从全身瘫痪到下地走路的医学奇迹;为急性心梗患者第一时间放置支架,开通血管;在疟疾高发季接诊重症疟疾患者,日夜守护,无一例重症疟疾死亡病例;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几内亚老人取出巨大脾脏,为受刀伤的几内亚记者接上断裂的动脉,为骨盆粉碎性骨折的几内亚女孩亲手缝制腹带;为年幼的几内亚儿童实施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当地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中国医术在几内亚“落地开花”,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援几期间,医疗队在中几友好医院建立了几内亚首个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绿色通道,可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急诊脑血管造影和脑出血急性颅脑外科手术,大幅提升了几内亚当地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和水平。在全力构建“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诊疗中心”的过程中,医疗队发挥自身优势,扩大技术交流和科室合作,为几内亚培养了大量本土技术人才。
医疗队积极通过举办论坛、学术报告等形式,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他们协助中几友好医院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成功举办“心脑血管一体化诊疗峰会暨中国-西非医学论坛2024”,吸引了来自中几友好医院、东卡医院、尼亚斯丁医院和几内亚国际诊所等多家医院的178名医学专家参会。
万里援非路,一生中几情。一次次并肩协作的赤诚,增进了他们与当地医务工作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一次次守护生命的温暖,让他们与几内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场场跨国文化的交流,为中几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30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用行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兑现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大爱与担当。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必将成为中几友谊的永恒见证!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肖婕妤 白至洁 通讯员 刘欢)